侦察机在二战风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既是战场上的眼睛,也是战术决策的核心依据。军工厂对侦察机的训练主要分为研究训练和普通训练两种方式。研究训练通过消耗研究点数提升侦察机的速度和隐蔽性等属性,而普通训练则通过消耗资源(金钱、石油及时间)来提升侦察机等级,等级越高则视野范围与速度优势越明显。训练过程中需注意资源投入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消耗导致性能提升不足。
军工厂在训练侦察机时需要平衡与其他兵种的生产关系。侦察机虽重要,但过度投入会导致其他兵种发展滞后。合理的做法是根据当前战场局势调整训练优先级,若敌方防御薄弱或需要频繁侦查,可适当倾斜资源;若面临正面战场压力,则需兼顾坦克、步兵等主力兵种的生产。训练过程中还需关注科技中心的配套研究,例如提升侦察技巧等级能显著增强侦查效果。
侦察机的数量储备直接影响战场主动权。初期至少需要储备100架侦察机执行基础侦查任务,后期规模应达上万架才能应对高强度对抗。当侦察技术等级不足时,可采用战术性试探:派遣垃圾将领携带单架侦察机进行掠夺,通过战斗结果反推敌方兵力配置。反侦察方面,需在司令部启用反侦查战术,并保持足够数量的己方侦察机驻防,使敌方侦查单位有来无回。
军团协作能大幅提升侦察机使用效率。加入强力军团后,可通过军团城市获取高级侦察机装备,商业区资源贡献机制也能缓解训练消耗。军团成员间可共享侦查情报,制定闪电战或骚扰牵制等战术。侦察机在协同作战中需配合骑兵实现机动压制,或在敌方离线时实施偷袭,这些战术执行的前提是军工厂持续提供足量且高性能的侦察机单位。
野地占领阶段侦察机的作用常被低估。低级别野地虽加成效果有限,但通过侦察机预先探查野地兵力分布,能显著降低采集部队的战损率。执行采集任务时,建议携带少量侦察机配合卡车编队,既能保障运输效率,又能及时预警潜在威胁。需侦察机在野地行动中不承担主要作战职能,其价值体现在情报支撑而非直接火力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