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种搭配与战术选择直接影响战场胜负。步兵作为最基础的兵种,成本低廉且招募便捷,适合初期快速扩张领土和建立防线。其优势在于数量压制,尤其在防御战中配合掩体或沟渠可大幅提升生存能力。但步兵防御较弱,需避免与装甲部队正面冲突。轻型坦克如斯图亚特因碎片获取容易,成为前期开荒首选,兼具机动性与火力,适合快速突袭和侦察任务。反坦克炮则是对抗敌方轻型坦克的核心单位,需优先部署以保护己方步兵。
中期发展需侧重炮兵与重型坦克的组合。M40自行火炮作为远程火力核心,能有效压制敌方阵地和装甲单位,但需步兵或坦克保护其脆弱防御。重型坦克如潘兴或虎式承担前线抗伤职责,虎式虽需付费培养但后期强度显著。喀秋莎火箭炮对车辆单位具有毁灭性打击能力,但需注意其仇恨机制避免被集火。应避免单一兵种过度投入,需保持坦克、炮兵、步兵的平衡配比,确保战术灵活性。
空军单位在后期战局中具有战略意义。战斗机用于制空权争夺,保护轰炸机执行对地打击任务。侦察机提供关键视野支持,尤其在复杂地形中可提前预警敌方动向。运输机则实现快速补给和空降作战,但需谨慎使用策略点。海军陆战队等特种兵种适用于特殊地形突袭,但成型成本较高。军团城市解锁的高级兵种如鼠式坦克或龙卷风防空炮,需通过团队协作获取资源并分配使用。
兵种科技升级应遵循一主三辅原则,优先提升核心单位等级。轻型坦克建议升至6-8级,重型坦克至少7级以应对高阶叛军。火箭炮科技需重点投资,其对装甲单位的4倍伤害能改变战局走向。策略卡搭配如全军突击干扰射击可强化部队攻防,而闪电战加速炮兵移动效率。注意不同兵种的视野机制差异,例如炮兵射程超出视野时需侦察单位辅助定位目标。
战场后期需依托军团系统实现资源与军备共享。军团城市生产的鼠式坦克、强袭突击炮等高级单位需通过商业区运输至个人城市。多兵种协同作战时,喀秋莎应与龙卷风防空炮组成混合编队,前者压制地面装甲,后者拦截敌方空军。攻城车仅用于建筑破坏,其对抗部队的效能极低。最终胜利取决于资源管理、科技路线与实时战术调整的三维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