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敌方袭击的核心在于合理利用地形和行军机制。通过提前侦查敌方动向,可以预判其行军路线并采取针对性部署。驻守关键隘口或资源点能有效阻断敌方进攻路径,同时利用营帐和要塞建立防御纵深。需部队在行军状态下不会触发战斗,但会消耗士气值,因此需精确计算移动距离与时间差。
规避战术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战法搭配。必中类战法如凌统的国士将风或孙权的坐断东南能有效克制规避体系,而规避类战法如左慈的金丹秘术则可免疫普通攻击和战法伤害。队伍配置时应根据敌方阵容选择克制战法,例如当敌方依赖突击战法时,优先配备具有抵御效果的武将。战法发动顺序也需注意,被动和指挥类战法会在准备回合优先生效。
湿地、山地等特殊地形会显著影响行军速度和战斗效果,在敌方必经之路布置伏兵可形成局部优势。通过暗度陈仓策略,可派遣小股部队佯攻吸引注意,主力则绕道突袭敌方薄弱环节。城池周边的视野盲区需要重点防范,建议定期用斯巴达部队进行侦查。
保持资源存量高于安全线,避免因资源短缺导致防御设施无法及时修复。同盟协作时,可通过借地机制共享防御视野,利用同盟成员的驻守部队形成联防网络。当遭遇持续进攻时,可选择再起功能重置领地布局,但会损失部分资源储备。
观察敌方进攻规律后,可在其行军终点前1秒切换克制兵种进行拦截。针对器械部队的偷袭,可采用撤退回城不触发战斗的机制进行规避。重要据点建议配置双队伍驻守,主队负责输出,副队携带控制战法形成互补。当整体局势不利时,及时收缩防线至资源密集区,通过持久战消耗敌方士气。